看完金庸小说《笑傲江湖》后的感想

花了一点时间,把金庸的《笑傲江湖》看完了。原来阅读速度,是可以不断地加快的,最开始阅读一本书籍,磨磨蹭蹭,要花好几个星期才能看完,而现在一天就可以看几本了。记得很早以前,在电视上看到那些学霸说,两三个小时,就可以看完一本书,那时真的很好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。

看完之后,觉得金庸的小说,也不过如此,也没啥好看的了,当然在看的过程中,就有这种感觉,或许是我看的太快,没办法体味其中的精髓。《笑傲江湖》作为那个时代的快餐文学,报刊连载小说,跟现在那些“网络大神”写的那一堆“网络垃圾”,性质其实大同小异,所以说《笑傲江湖》离历历如绘的境界,还是有一段差距的,更加没办法与经典名著相媲美。当然,金庸的小说,比现在“网络大神”的作品,其境界,文字表达都要高出许多,最起码一部120多万字的金庸小说,可以连头搭脑看完,而那些“网络大神”的作品,看了几行,就看不下去了。

金庸小说,之所以会吸引人,相信跟以前演员惟妙惟肖,入木三分的表演也是分不开的。

喜欢中国历史,或者了解中国历史的人,大概都不太会喜欢金庸的小说,好多人认为金庸小说,其价值导向有问题,其中夹带私货甚多。

金庸在《笑傲江湖》后记中这样写道:“这种形形色色的人物,每一个朝代中都有,相信在别的国家中也都有,在各大小企业、学校,以及各种团体内部中也都会存在”,金庸还在后记中说,《笑傲江湖》小说中所设定的人物,并非武林高手,全部都是政治人物,如果要把《笑傲江湖》来影射政治,显然金庸的手法还是有点嫩,同时金庸也低估了政治的高度,真的可以说是刻画无盐,唐突西子①了,但是如果把《笑傲江湖》看做与政治无关,仅仅是一部反应社会现实的小说,如同金庸所说,小说中形形色色人物,存在于各大小企业、学校,以及各种团体内部,《笑傲江湖》确实是不错的一部小说。

现实中,很少看到有人将某个政治人物比做《笑傲江湖》中的某个人物,反而是生活中,经常看到有人用《笑傲江湖》中的人物来骂人,确实这部小说中的很多人物,跟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很像,这一点我是深有体味的,并且深信不疑的。

金庸硬要把《笑傲江湖》往政治上扯,自然有他的目的,他的私心,无非是想讥讽一下中共政权,恶心一下中国传统。那些个自恃喝过洋墨水的民国余孽,都是些反共反华的急先锋,是现代公知精英的祖宗,跟现在盘踞在台湾岛上的国民党反动派余孽一个德性,现在之所以抱着中共大腿,觉得中共发达了,有利可图,把中共当凯子而已,但他们的骨髓内心却依然对中共,对中国充满着鄙视和不屑。

另外,金庸唐突西子,刻画无盐②的鬼魅伎俩,可以说得到了其先祖的真传,并且青出于蓝,因此在其小说中,黎丘之鬼③颇多,其欲扰人观听,以虚为实,以伪乱真。

记得《明季北略》中提到,甲申国难,帝后殉国,而文臣殉难者,比之宋季,可谓寥若晨星,自然而然,大明陨落,满清窃据神州,明末大部分文人,迫于形势,都投降了满清,像史可法那样与扬州城共存亡的,也是屈指可数的。

然而投降归投降,大部分德才兼备,廉而不刿之人,都选择了裂冠毁冕,归隐山林,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,剩下的都是些奴才走狗,两脚野狐。满清连头搭尾,近三百年,廉耻道丧,暮气沉沉,直至近代,百年耻辱,不是毫无来由的,因为庙堂之上,尽是些德薄位尊,力小任重之人。

俗语有云: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,最近大学校园里的学生会闹了几次笑话,这些现象可不是最近才有的,真正会学习的,有才华的学生,根本不会浪费时间,跑去学生会那乌烟瘴气的地方,去镀金,去拉关系。时空与环境不一样,但道理是一样的。

在金庸所写的小说《鹿鼎记》中,有这样一位侠义之人,名叫查继佐,与明末大儒黄宗羲,顾炎武志同道合,共同进行反清活动。有人查出查继佐就是金庸的老祖宗,并且也不是什么侠义之人,更加没资格与黄宗羲,顾炎武齐名了,而是卖友求荣的卑鄙小人,“明史案”的告密者,自从查继佐向清廷献上投名状后,查家便做了满清的包衣奴才,自此门庭生辉,风光无限,什么一门七进士,五翰林的。话说像查继佐这种无才无德之人,要获得主子的赏识,另眼相看,并非易事,非得削尖脑袋,玩弄一些无耻肮脏的手段伎俩不可。

金庸在小说《笑傲江湖》后记中又有提到,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,要退隐也不是容易的事,刘正风追求艺术上的自由,重视莫逆于心的友谊,想金盆洗手,梅庄四友盼望在孤山隐姓埋名,享受琴棋书画的乐趣,但他们都没法做到,卒以身殉。不知道金庸写这些话,是不是在替他的老祖宗查继佐找借口开脱呢?如果是,那么也是显得苍白无力的,因为明末清初,文人选择隐居的太多了。

被后世唾骂成连娼妓不如的东林党的领袖,南明弘光朝廷的宰相钱谦益,后来自觉无颜见人,不也隐居了。清廷兵马,合围南京,城破在即,钱谦益红颜知己,秦淮首艳柳如是,拉着他到湖边,预备双双跳湖,以死殉国,谁知钱谦益用手指碰了碰湖水,尔后说水太凉,头皮会痒,转身就往回走,柳如是见此情状,二话不说,纵身一跃跳向湖里。钱谦益回去后,率领满朝文武,打开南京城门向清廷投降。

从现在再回头看去,明末文人投降满清,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,因为投降的人太多了,即使在清廷做官,也不见得有多么的可耻,现在的人也没人愿意花太多的东西研究这些,但是像查继佐这种人,就不得不说了,投降就投降,要做官也行,总不能卖友求荣,做小人,去告密,向清廷进谗言,兴文字狱,弄得神州大地,血雨腥风,人心惶惶。

而后来,他的子孙还在他有一定影响力的书籍中颠倒黑白,篡改历史,美化自己的老祖宗。其实金庸也许聪明反被聪明误,越是想掩盖老祖宗的丑事,反而欲盖弥彰,金庸的祖宗查继佐,只是一个无名小卒,如果不是“明史案”,即便如此,也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,几乎没人会关注此事,而金庸偏偏要在自己的小说中提到查继佐,提到“明史案”。

(注①刻画无盐,唐突西子: 比喻两类不同的人或事物相互并列、比拟,突出了低劣的,贬低了优美的;拟非其伦。注②唐突西子,刻画无盐: 与“刻画无盐,唐突西子”意思一样;另有泛喻颠倒是非,混淆好坏。注③黎丘之鬼: 出自《吕氏春秋·疑似》,比喻冒充某种名义而迹涉疑似的人或事。)

发表评论